一部电影的存在意义,不是让观众看得困惑不解,而是要避免让他们感到不适。在姜文的作品中,《太阳照常升起》就是那种难以理解的代表作,而《你行!你上!》则是那种让人看得倍感尴尬的作品。时隔七年才推出的这部“锋利之剑”,开局的评分仅为6.7分,难掩人们心头的失望。随之而来的,是“姜郎才尽”的评论声。
这部电影虽然依然保持了姜文的一贯特色,但却也显得过于放纵,甚至有些做作。
姜文的电影一向独树一帜,展现的是浓烈的个人风格。他笔下的角色,总是带着一种偏执的独特气质,或者疯狂,或者痴狂,或是肆意妄为,仿佛不受任何规则的约束,肆意横行。姜文的人物,犹如江湖中挥舞着大刀烈马的豪放汉子,他自己便是电影中的规则。
展开剩余83%《你行!你上!》的剧情围绕郎朗父子展开,但它远远不同于传统的传记片结构。姜文以一种癫狂且魔幻的方式,讲述了这个看似平凡的现实故事。尽管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有时会感到割裂,在梦幻与现实之间颠簸跳跃,但若换个角度思考,似乎这种风格才更符合影片的灵魂。
电影中,东北方言被刻意渲染,虽然某些台词略显做作,让部分观众感到不适,但它又完美契合了影片荒诞的风格,戏剧性十足。这种“大俗”与“高雅”钢琴音乐的反差,犹如被浓墨重彩的泼洒,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。
然而,这种过度的渲染,也带来了隐患。当影片中的人物行为几乎完全脱离现实,言行举止被夸张化放大时,影片的可信度便迅速下降,脱离了传记片所需的真实感。尤其是片中郎朗的那句“爸啊啊啊啊啊……”在重复多次后,竟然变得像一记刺耳的魔咒,令人不适,却又无法忽略。
姜文的“作者表达”最终成了过度的“作者任性”,观众的感受被完全排除在外。
尽管《你行!你上!》的表面上是围绕郎朗展开,但实际上,影片的核心却是他的父亲,郎国任。尽管他是影片的配角,姜文却将所有的光环集中在他身上。郎国任是影片的灵魂,他对儿子的操控和操纵,几乎渗透到影片的每一个角落。
从影片开头,郎国任就设定了儿子成为钢琴家的轨迹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职业,选择依赖妻子的经济支持,像是一个吃“软饭”的父亲。他视帮助郎朗成名的老师们为“临时工”,以各种手段确保儿子成功,甚至不惜与外界的所有人产生对立,完全无视道德和感情的界限。
特别是在影片结束时,姜文更是强化了郎国任的“好爸爸”形象,让他在患病的情况下依然积极为儿子铺路。结果,《你行!你上!》更像是姜文一场个人的自我演绎与满足,而郎国任则成为了整部影片的核心。
影片中的隐喻,依旧是姜文的标志性手法。然而,这一次,隐喻的运用却显得有些勉强。无论是郎国任和其他角色的对话,还是他在影片中的色盲设定,抑或是其他些许细节,都让人感受到明显的暗示。但问题在于,《你行!你上!》的背景是现实中的人物与事件,强行植入这些隐喻反而显得不够高明,且稍显做作。
姜文过去的作品常常设定于虚构的背景,隐喻可以在奇幻的环境中游刃有余地加深作品的层次感。但这次,《你行!你上!》的故事情节扎根于真实,隐喻的使用反而让人感到有些造作,像是为了迎合特定的受众群体,故意加上的噱头。
尽管如此,电影中依然有亮点。即便多次强调郎朗的天才,姜文从未忽略过天才背后的努力和汗水,尤其是这一点的表现,结合了幽默的笑点,流畅自然。影片的冬春交替、四季更迭的画面也美得令人心醉,展现了郎朗为追梦而付出的不懈努力。
另外,郎国任与郎朗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,影片中的“半生缘”解释,充满了情感的张力。而在影片的高潮部分,郎朗替补尼古拉上场的戏份,则通过意识流的手法,营造出荒诞的氛围。
然而,总体来说,姜文的这次尝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。《你行!你上!》给人一种偏向“粉丝向”的感觉,这注定了它只能吸引一部分喜欢姜文的观众,同时失去了其他潜在观众的兴趣。最终,这部电影的票房预估仅为1.7亿,口碑也很可能成为姜文作品中的最低点。
发布于:福建省信康配资-一对一配资网-证券配资开户-杠杆炒股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